废墟上的重生丨第二期
写在前面
年的初始,因一场突如其来的“新冠”疫情而严峻和不同寻常。疫情初期的未知、疫情高速传播期的恐惧,以及当下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不安,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。作为普通民众应以何种心态、何种生活方式来应对,我们都很茫然。
这里,我们想通过引领大家阅读相关的纪实文学、科普作品或经典文学作品,以及欣赏相关的影视作品等,来了解传染病的历史、认识病毒,看见疫情后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人性中的关爱。
通过了解而不盲目
通过客观更加从容
通过科学增强理性
通过人性的透视而怀感恩
废墟上的重生
《大地的呼啸》随感
年5月12日,汶川地震12周年。12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,但记忆已经在褪色了。偶尔有人提起,更多的人则已经想不起来了。新冠疫情当前,人们忙于应对。眼下的困难和痛苦记忆是如此清晰沉重,以致人们以为会对这次的疫情没齿难忘的。但遗忘的力量是无穷的,时间必将会带走一切,在来日方长的安慰中,过去的灾难开始被慢慢遗忘,渐渐隐退到历史的深处,岁月的河流中去了。
年5月12日,汶川发生了震级8.0级的大地震。汶川地震遇难人,受伤人,失踪人,这是多么巨大的灾难。据映秀镇的地震亲历者回忆,那天的14时28分,先是听到轰隆隆声音,仿佛无数重型压路机驶过,紧接着山摇地动,山上的石头从四面滚落,滑坡在陡峭的山上冲向小镇。一时间烟尘弥漫,黑云笼罩,下起了瓢泼大雨,房倒了,桥塌了,路断了,一个平静如世外桃源的万人小镇刹那间被击毁,只有大约1/5的人活了下来。小学没了,幼儿园没了,幸存者跑上泥泞的大街,呼喊着娃仔的名字,徒手在堆积如山的瓦砾堆里刨寻孩子……。北川中学两栋5层高的教学楼瞬间垮塌,在校师生近半被掩埋在瓦砾之下,多师生不幸遇难,那里掩埋了整个北川县城多一半家庭的希望啊。“好多家长都到学校来找孩子。整个夜晚,那里边是人山人海,喊声一片,哭的人特别多。”北川中学高一二班69个人全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。班主任宋老师趴在废墟上面,能够清晰地听到从瓦砾、钢筋、水泥块底下传来的救命声。“我班的学生在里面,还有学生喊:‘宋老师,救救我!’看到那个巨大的钢筋水泥,(我手足)无措,没法面对。”69个孩子,最终存活下来的不足15人。更让宋老师无法释怀的是,他的妻子和在北川中学读初中的独生子也被埋在废墟之下,自始至终,尽管他清楚方位和地点,终因无法施救不幸遇难。他曾寄予厚望,盼着他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儿子,最终连尸体也没能见到。
地震、海啸、洪涝、干旱本来就是大地的属性之一,地震是天灾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除了悲痛、惊慌、恐惧,人们甚至没法去抱怨大地。人是大地之子,大地滋养万物,难道去诅咒脚下的大地吗?在大地的面前,人原本就是渺小和卑微的存在。然而,地震并不仅仅是一次来自大自然的暴击,在这暴击中也凸显着人类社会的种种,政府的应对,社会的救助和人性的善良与丑陋。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年开始建设,年建成,被评为优质楼,但这幢楼整个垮塌的过程只有5秒钟。后来清华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《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》报告指出,同一地区的政府建筑的损毁程度远低于学校。在调查组所调查的54座政府建筑中,有13%(7座)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;而在44处学校建筑中,这一比例为57%(25座),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。报告分析这一差异和建筑结构有关,校舍多是砌体结构,而政府建筑则是框架结构。
正如安德鲁·罗宾逊(AndrewRobinson)所著《大地的呼啸:地震、国家与文明》所描绘的,地震虽然是天灾,但它有如上帝的棒喝,在导致社会政治和经济损失的同时,也会成为复兴的机遇。作家安德鲁·罗宾逊不仅是《今日历史》《柳叶刀》《自然与科学》等杂志的撰稿人,也是著名的科学作家。在《大地的呼啸:地震、国家与文明》一书中,罗宾逊追述了超过2千年的大灾变,诸如年里斯本8.8级的地震暨海啸,使得里斯本被夷为平地;年的加拉加斯地震,触发了南美洲摆脱西班牙统治的解放运动;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大火,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,但破坏最终孕育了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高科技工业区,即今天众所周知的硅谷。本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通过研究地震与人类的历史,总结如何更加安全妥善、更富创见地与地震灾害并立共存的经验;通过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,来解读它们对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思想、宗教及文化资源的影响。历史总是这样的,汶川地震后人们掩埋了亲人的尸体,擦干眼泪,搬离了旧地,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。一年后的年5月12日,北川中学成为重建的首个项目。北川中学的桩基深达8米,抗震达到了8级,北川中学成为了北川最坚固的建筑物。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对口援建省市的无私援助下,汶川县城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。尤其是映秀镇,震后重建规划由同济大学城规专家主持,吴良镛先生的建筑专家团队参与设计。贝律铭设计了大爱磐石纪念广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,何镜堂参与设计了地震纪念馆及陵园,周锡元团队设计了映秀小学和映秀幼儿园。小镇兼有藏、羌、川西穿斗式三种民居风格,体现了映秀镇历史上作为汉族联系藏羌的“川西锁钥”的身份。而藏羌汉三种民居样式被活泼轻盈的岭南风格融为一炉,这是对口援助单位广东东莞的杰作。幸存者们在新的北川县城继续生活,过去被埋在了废墟之下,慢慢沉淀在记忆的深处。
映秀镇汉藏风格民居
只是那一年死在地震中的人,永远沉默了;那些北川中学的孩子们,永远不会再长大了,他们的年龄永远固定在了那个时候。所有美好的期待和青春的祝愿,都停在了年5月12日下午的4点28分。
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
本期导读:袁曦临
东南大学图书馆文化与特藏部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
推荐书目:
《大地的呼啸:地震、国家与文明》
获取方式:本校师生至李文正图书馆B可借阅纸质书籍,索书号:K/
《唐山警示录》
获取方式:本校师生至图书馆主页超星数据库内获取。
《汶川地震小时》
获取方式:识别下方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jialajiasia.com/jljswh/5058.html